道学

道德经问答(132)如何理解“智慧出,有大伪”?

董延喜: 老子说: “智慧出,有大伪”,其中“慧”本义为聪明、机智,此处引申为狡黠,有欺诈不实之意。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身心活动如果离开道德这个根本,通过主观外求的方式去获取私利,就必然会弄虚作假。比如古人打猎时,有的人奔跑速度快,就直接用木棒、弓箭去追杀动物;

创意策划 道德经 道学 老子 道网 2025-11-14 06:15  2

道德经问答(124)老子说的最高层次领导者什么样?

董延喜:老子说的最高层次的领导者,叫“太上,下知有之”。“太上”的意思就是至高无上,最高层次。“下知有之”的意思就是人们只知道他的存在。这种人是天性、道性纯全之人,他们尚未被后天私心和欲望污染,自身天性与天道浑然一体,以天合天,全然无我,对大道心领神会,身体力

创意策划 道德经 道学 明道 道网 2025-10-31 17:04  3

道德经问答(119)怎样解读“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”?

董延喜:“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”,这是老子发现的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。“作”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动,生生不息,生化到尽头,自然死亡。如庄子所说的“方生方死”。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,就开始向死亡走去。从生命的两头来看,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;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;即生

创意策划 道德经 道学 老子 道网 2025-10-24 09:32  3

道德经问答(115)老子说的“不欲盈”怎样解读?

董延喜:老子说:“保此道者,不欲盈。夫唯不盈,故能蔽不新成。”什么叫“不欲盈”?“不欲盈”就是不固持一势,不固守极端。“保此道者”是说人的身心活动能够与道合一,与德同行。一个与道合一的人没有偏执,没有贪欲,就不会产生极端的行为。“夫唯不盈,故能蔽不新成。”对于

道德经 道学 王弼 河上公 道网 2025-10-17 07:28  2

徐增颐:建筑与道学融合的文化传承者

徐增颐老师,法名徐三颐,号无极,作为中国龙虎山天师道正式传度弟子,自幼便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。山东莱州的地域文化底蕴,加之家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,使得他在幼年时期就与传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。他潜心研习《鲁班经》及家传风水古籍,这些古老典籍为他搭建起传统文化的最初框架

建筑 道学 诸夏 周易文化 徐增 2025-10-07 21:01  3

新书丨宇文所安《悉为我有!——11世纪中国的快乐、拥有、命名》

我们将要讨论的这些文本,其直接关涉的,既不是由金钱和货买充斥着的不断变化的社交世界,也不是由道学或新儒家充分实现了的儒家伦理思想,而是两股势力的相交地带。在这样一个相交地带中,通过购置与拥有来思考“乐”的冲动将会同时遇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道德评判的声音。这种乐仰

新书 道学 孟子 宇文所安 欧阳脩 2025-09-30 12:13  2

道德经问答(112)老子用那八个字描绘圣人的境界?

董延喜:圣人的境界和品行是个什么样呢?老子说:“古之善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。”从古至今,合道而行之士所呈现的德性,老子用八个字高度浓缩,这就是“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”,“微妙”形容精深玄奥,“通”形容通达洞透。圣人的境界是广精博微,

道德经 道学 老子 圣人 玄通 2025-09-29 08:40  4

佛学的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

明心见性最早出自唐代高僧六祖慧能的《六祖坛经》,明心见性也可以这么说,明见心性,意思都一样,洞明见识到内心的本性,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本性,宋代的理学说,万事万物各有其理,理和性是一个意思。六祖慧能说的明见心的本性,所指的是人。早在六祖慧能千年之前的中庸一书,开

佛学 汉化 道学 六祖坛经 六祖慧能 2025-09-19 02:52  5

道德经问答(108)老子说的“恍惚”是什么状态?

董延喜:老子说:“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绳绳兮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为惚恍。”这里的“皦”是明亮清晰之状,“昧”是昏暗不明之状。“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”,是显而不明,隐而不晦之状。“绳绳兮不可名”是若有若无,似有非有之状。“复归”是返回本源

道德经 恍惚 道学 希夷 道网 2025-09-14 13:46  4

道德经问答(107)老子说的“希”“夷”“微”什么意思?

董延喜:老子说:“视之不见,名曰夷;听之不闻,名曰希;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”老子认为,作为形而上的实存之道,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形象,无法听到它的声音,无法触摸它的形体,用感官无法感知它的存在。“不可致诘”,无论怎样查究,都无法分辨。但道

创意策划 道德经 道学 老子 道网 2025-09-09 09:38  5